新年乳業(yè)第一訴
在新西蘭當了24年的奶農,威利·萊菲林克(WillyLeferink)一直對自己的生活非常滿意。五年前,他的車庫里就已經有一艘游艇和一輛奔馳汽車了,現在同時擁有五家牧場和幾千頭奶牛。但新年才剛剛開始,他的日子就不那么好過了。
“對任何企業(yè)來說,就怕遇到‘驚喜’(surprise),而食品安全引起的恐慌則是最避之不及的一種。”威利不僅是恒天然公司10500名奶農中的一員,也是新西蘭奶農聯合會的主席。他所說的“驚喜”,指的是達能對恒天然發(fā)起的訴訟。“我們從沒想過這件事會鬧上法庭。”
巴黎當地時間2014年1月8日,跨國食品企業(yè)達能集團突然宣布,已經結束與新西蘭乳業(yè)巨頭恒天然所有合作關系,并在新西蘭高等法院啟動訴訟以及在新加坡啟動仲裁程序,要求恒天然賠償其在“肉毒桿菌烏龍事件”中的損失。據新西蘭林肯大學農業(yè)管理系教授基思·伍德福德(KeithWoodford)推算,如果達能贏得訴訟,包括威利在內的所有恒天然持股人將每人損失三萬五千美元。
時間拉回至2013年8月2日,新西蘭初級產業(yè)部宣布,新西蘭乳制品巨頭恒天然旗下工廠生產的約28噸濃縮乳清蛋白粉被檢測出含有肉毒桿菌毒素,這些乳清蛋白粉作為原料生產嬰幼兒配方奶粉、飲料等產品,最終導致亞洲各地召回了數十萬罐嬰幼兒配方奶粉,八家企業(yè)受牽連。26天后,檢測結果證實在恒天然生產的原料中不含肉毒桿菌(具體參見南方周末2013年8月15日《起底恒天然》、2013年9月6日《奶霸擺烏龍,苦主難索賠》)。
由于嬰兒奶粉原料嚴重依賴恒天然,達能成為了“烏龍事件”受影響最重的一家。在這之前,憑借多美滋、可瑞康和諾優(yōu)能等品牌的優(yōu)異表現,達能在快速增長且利潤豐厚的中國市場上屢獲佳績。
對于達能的訴訟,恒天然也以高姿態(tài)回應,“我們對己方所持立場仍然充滿信心,并將積極響應任何訴訟。”
至此,達能與恒天然的105天談判宣告破裂。
談判“走進死胡同”
談判是從2013年9月24日開始的。
達能先給恒天然正式發(fā)函,隨后,達能發(fā)表公開聲明,稱恒天然公司在執(zhí)行食品行業(yè)所要求的質量標準方面,存在著嚴重缺陷,他們在全球八個市場因召回受到的損失應該全部被賠償。
達能中國區(qū)新聞發(fā)言人褚文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協商的初衷并不完全為了賠償,而是想要簽訂新的合同以及確定合作的前提條件。“我們是以非常開放的心態(tài)與恒天然交涉,希望能更好地合作。”
褚文轉述達能繼續(xù)合作的前提條件,一是希望得到恒天然的保證,此類事件今后再不會發(fā)生;二是希望恒天然提供的產品能符合最先進的食品安全程序,與客戶之間做到完全透明;三是確定損失及賠償。
據達能第三季度報告披露,“烏龍事件”使達能凈銷售額損失預計為3.5億歐元,運營利潤預計損失2.8億歐元。而恒天然在2013年財務報表中只決定拿出1400萬新西蘭幣(約858萬歐元)來承擔召回事件所帶來的損失。這顯然與達能的期待相去甚遠。
為盡快達成協定,雙方開始了緊張的談判,電話會議、郵件、正式函以及面談……褚文已經記不清雙方磋商過多少個來回了。恒天然堅持流程和質量管理沒有問題,達能所渴望達到的條件無一被滿足,談判進展如同寶萊塢肥皂劇一樣,冗長而低效。
2013年12月初,恒天然首席執(zhí)行官西奧·史畢根斯(TheoSpierings)在股東大會上透露,他們已經與受牽連的8家企業(yè)中的6家談妥了,除達能外的另一家也即將簽訂新協議,協議包括將合約從2年延長到10年。
此時,西奧·史畢根斯已經知道,官司幾乎不可避免了。他對股東們說,“我們一直在努力尋求商業(yè)解決方案,但這幾個月和達能的談判異常艱難,像是走進了死胡同。”他隨后說道,只有一種解決方式:要么在談判桌上,要么在公堂上。但恒天然在合同方面不需要承認任何法律責任。
事情似乎沒有任何轉機。2013年12月中旬,達能副總裁勞倫·薩基(LaurentSacchi)確認,他們再次致函西奧·史畢根斯,要求恒天然在年底前提出一個賠償方案。
等到的依舊只有失望。“不可能無休止地談下去了。”褚文解釋,“啟動法律程序并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但達能已給對方足夠的時間,希望得到一個公正的賠償。至于具體金額,由法院裁量。”
惴惴不安的股東
這一次,新西蘭政府選擇了沉默。在恒天然以往的對外糾紛中,新西蘭政府都會在第一時間公開表示給予恒天然無條件的支持。然而,這次新西蘭初級產業(yè)部回應是:這是兩家企業(yè)之間的商業(yè)糾紛,并且將要走上法庭,“由我們來評論不合適,也不應該”。新西蘭政府已經做了最大的努力彌補新西蘭奶業(yè)出口形象的損失。
確實,政府沒有坐視不管。在恒天然與達能矛盾升級后,2013年12月,新西蘭政府已經發(fā)布了部長級的調查結果,提出并采納了29項改進建議。“這讓我們很震驚。我所見證到的達能在與恒天然的商業(yè)活動中都是清清白白的,現在需要恒天然和達能一起來解決問題了。”新西蘭初級產業(yè)部部長內森·蓋伊(NathanGuy)說。
投資客不免對恒天然的強硬做法有些擔心。新西蘭一家證券投資公司的總裁格蘭特·威廉姆斯(GrantWilliamson)認為,即使恒天然對自己的辯護應訴能力信心滿滿,但對投資者來說,這個案件意味著不確定性,而且媒體的負面報道也將嚴重影響恒天然和新西蘭的名聲——就在達能訴訟公布當天,恒天然股東基金的股價下跌了1.71%。
恒天然的股東更是惴惴不安。對和威利一樣的普通奶農來說,這次事件是一次糟糕的事故。盡管恒天然公司解釋得很清楚,但他們依然渴望達能繼續(xù)成為他們的客戶。訴諸法律只會便宜了律師,并且會損害恒天然公平交易的名聲。
“我擔心我們的形象。當律師被召喚進來的時候,這就等于我們發(fā)起了一場對消費者的戰(zhàn)爭。”威利覺得,如果恒天然的股東和管理層能把自己放在達能的位置上想想可能會好得多。
達能急尋新供貨商
盡管股東憂心忡忡,恒天然似乎并不擔心。